Sunday, May 21, 2006

古籍點滴

【四書】



南宋朱熹把【大學】、【中庸】

從【小戴禮記】抽出與【論語】

、【孟子】配合編成【四子書】




















孔子創辦學校之初,學科的分配:修身,是顏淵,閔子騫,冉伯牛,

仲弓;語言,是宰我,子貢;法制經濟,是冉有,子路;國文,是子游,

子夏;格致,是曾子;數學,是冉有兼任;體操,是子路兼任;歷史、

音樂,是孔子這校長自任,教員一缺,亦由校長代授





【大學‧曾子】:

博大的學問 大學三大綱領: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六個修養

程序: 止、定、靜、安、慮、得,立己立人,止於至善才有一定的意

志,才心靜,才處安穩,才處事周詳,才達人生新境界 八個實踐條目: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君臣父子

朋友,仁敬孝慈信為倫理道德 子思,曾子 釋本末引述論語孔子說

法律與道德精神





【中庸‧子思】:

用中的常道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

定理 五達道-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三達德- 智、仁、

勇,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之道不易行者,祇是

智者過之愚者不及的緣故 要求取事物的中,必須先知兩端,量度以

取中再運用,以免偏失 孝、悌、忠、信乃君子四項忠恕之道 君子

樂天知命,順應自然而不憂,小人不明趨勢,存僥倖之心冒險以試,失

敗了便怨天尤人 德高於才謂之君子,才高德薄謂之小人 誠是成事

成物的根本,是人本性所固有 真誠者寡言,虛偽者多辯





【論語‧戰國‧魯‧孔子】:

儒家忠恕仁政,佛家寂靜涅盤,道家反璞歸真 八個為學、立身、處

世的大宗旨-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

下 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三達德- 智、仁、勇 倉懍

實,然後知禮節,衣食足,然後知榮辱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雖令不行 三月不讀書,其言也無味,三日不讀書,其言必有失 大道

之行也,天下為公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當仁,不讓於師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

之好學也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學如不及,

猶恐失之 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以直

報怨,以德報德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有三變-望而

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芝蘭生於深

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德至道,不為窮困而改節 與善人交,如

入芝蘭之室 交損友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交益友如入芝蘭之

室久而不聞其香 士見危致命,見德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禮同中有異,樂異中有同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邦有道,貧且賤

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

矣哉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孟子‧魯‧戰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存其心,養其性,

所以事天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叛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五十步笑百步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求學要廣博

學問詳盡研究,廣泛吸收後,要能融匯貫通,體會領悟出真理,還歸到

簡要的精義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憂勞貧賤,庸玉汝於

成也 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平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

患也深,故達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

者,其良知也





【五經】:

【詩經】、【尚書經】、【禮經】、【易經】、【春秋經】 加上

【樂經】為六經





經一章,傳十章,經即天長地久不變之意,傳乃是解釋經的,如【左傳】

解釋【春秋經】





【詩經】是中國一部最早的詩歌總集,絕大部份是從西周到春秋時期

的詩歌





【莊子‧宋‧戰國】: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至樂無樂,不須要

借助於任何的逍遙,才是真正逍遙 莊周夢中化蝶,先忘卻自己本是

莊周,後才悟到自己本是莊周而在夢中變成蝴蝶,究竟是他做夢化蝶

抑或他本是蝴蝶而做夢化人呢? 實際那是夢那才是真呢? 莊周為人

或為蝶乃是被人所界定和物化而至有所區別,到底除卻人為因素後,

人與物,物與物,是否應無區別呢?物我界限消解,萬物融合為壹,人做

到與天地萬物混為壹體是得道,我與樹,鳥與魚,魚與水,山與我俱和

天地、乾坤、日月、陰陽壹體,皆無分別,順氣而生,又何妨反璞歸真?

每下愈況 小儒不能通大道 本領不可誇,智慧不可耀 吳王射巧猿

莊子在荊棘中 形體上的享樂傷身損性,精神上的快樂才是至樂 人

因為無知所以自大,被有限的知識所拘束,所以不暸解超越了知識的

大道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

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秋水魚相忘於江湖,人應相忘於

自然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

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

當時已惘然(錦瑟‧唐‧李商隱)





【老子‧楚‧戰國】:

老子姓李名耳,字冉 老子書上篇第一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第

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稱道德經 ‘無’是道之體,‘有’

是道之用 反物欲,講求精神生活,反對人為,求體法自然,重視精神

生活,以精神來役使物質 治大國若烹小鮮,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

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不言而善應:為政者,忌多言,言而不

行,亦言多必失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人要長

現柔弱,不要剛強;要表現愚魯,不要聰明;要無為、無我、無欲、

居下、清虛、自然;剛強易斷,柔弱能存;大智若愚;柔弱就能謙讓

不爭,愚魯就能棄華取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

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若能做到,

便算得道了!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此為道也 天地妄作狂風暴雨都尚不

長久,何況人妄作非為呢?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創生萬物’,‘德’養育萬

物見小曰明,能察見細微的叫做明 人要從萬象中去追索根源,去把

握原則,要去除私欲,才能以明徹的智慧之光,覽照外物,才能真正的

看清本相,明察事理 得道之人像嬰兒一樣柔弱、純潔、無知無欲,

但卻充滿生機,處處順應自然,自在自得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

所伏,福禍無定,奇正無端,善惡無準,一般人不曉這道理,祇看正面而

未能深入看到反面,因而求福反而得禍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列子‧鄭‧戰國】:

覺有八徵,一曰故,二曰為,三曰得,四曰喪,五曰哀,六曰樂,七曰生,

八曰死,夢有六候,一曰正夢,二曰噩夢,三曰思夢,四曰寤夢,五曰喜

喜夢,六曰懼夢 古之真人,其覺自忘,其寢不夢,幾虛語哉? 人生百

年,晝夜各分,吾晝為僕虜,苦則苦矣,夜為人君,其樂無比,何所怨哉?

若位足榮身,資財有餘,勝人遠矣,夜甍為僕,苦逸之復,數之常也,若

欲覺甍兼之,豈可得邪?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樵夫得鹿、忘鹿、夢

鹿而得鹿,正如人的得失像夢般虛幻,人生如夢,亦幻亦真,一夢一覺,

哪是真假,怎知現不正是做夢,而夢中世界方為真? 燕人生於燕長於

楚及老鄉而見物思情 人應量力而為,不可恃才傲物如夸父逐日好勝

鬥強,應依順自然,各行其是,各得其所 實無名,名無實 萬物所異

者生也,所同者死也,且趣當生,奚遑死後? 道的目的在於精神的提

昇,不在於追求世俗的名利 先有形而後有影,形可亡而影不可傷,子

知持後,則可言身矣 我伐人,人亦伐我 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理

無常是,事無常非 貧害身,逼累身,故善樂生者不婁,善逸生者不殖

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 古時能退三軍的寶劍今世連一個人也殺不

了,古代聖賢的大道在今世可能也沒有用處了,抱持著古人的觀念想

用於今世,結果行不通不是很明顯的道理嗎? 祇求外景物的美妙遊

玩,就會因景物的好壞而有得失,是永遠汞能滿足的,用心去玩,用內

心去體悟,內在心靈得到充實,才是遊玩的最高境界 美的自以為美,

表現出來的反而不美,做善事而存有積善之心,就沒有善得了 超然

物外,淡泊無欲,不露鋒芒,消解紛擾,含臉光耀,混同塵世 生為遙役,

死為休息 知行不知歸如迷路,聲色貨利,驕奢淫迭,稍一不慎就會招

來冤枉的鋒芒之害 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專注某件事,就忘了

其他的事,但不能同時顧及周圍環境,是非常危險的事 凡人有術不

能行者有矣,能行而無其術者亦有矣





【韓非子‧韓‧戰國】:

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非輿人仁而匠人

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賣,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人逐利而為,同一事發生也必然有獲利與受損,故人不可不加心於利

己者也





【荀子】:

妻子具而孝衰於親





【告子】:

食色性也,孩提愛親者食也,少艾慕妻子者色也





【史記‧漢‧司馬遷】:

戰國四大公子-齊孟嘗君、趙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




讀書一定要學以致用,大原則就是活學活用,讀書多與

少無所謂,重要的是如何消化,化成自己的觀點,運用出來,

去影響某個層面的大眾和社會


回歸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